欢迎访问深圳建科汇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简讯第007期

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1-12-21

第007期

工 作 简 讯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一、委员动态


(一)丁烈云院士赴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调研


2021年11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教授、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丁烈云一行赴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调研。丁院士参观了模块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生产线,与中建科工围绕装配式建筑和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丁烈云院士表示,中建科工作为国内钢结构行业龙头企业,要坚定发展绿色住建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创新,走建筑工业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信息来源:“中建科工”微信公众号)


(二)市建科委多名委员专家出席“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


2021年11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丁烈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孟建民,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一同出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复杂山地条件下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组审查了验收资料,并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质询,形成鉴定意见:项目组在冬奥雪上场馆设计建造运维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冬奥雪上相关工程建设领域空白,可高质量满足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冬奥赛事需求,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该项目通过成果鉴定。(信息来源:“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

(三)庄惟敏院士接受《住区》杂志访谈


2021年11月9日,《住区》杂志就“生物科技发展中建筑学的任务和使命”主题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庄惟敏。庄院士表示,生物医药建筑属于科研医疗建筑,但是由于生物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强调高洁净度、负压防泄漏技术等,因此和一般的实验室和医疗科研建筑并不完全相同。这类特殊的研究设施和工艺的空间组成及公益性作用,对我国战胜新冠疫情及新冠疫苗的生产研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信息来源:中宏网)


(四)孟建民院士出席中国工程科技论坛


2021年11月6日,第34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绿色建筑创新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形式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孟建民出席并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标与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研究成果发表主旨演讲。孟建民院士表示,《目标与效果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新方法及工具》项目的研究成果是关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和新工具,这些研究成果将应用到更多双碳目标的设计实践中。(信息来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


(五)缪昌文院士出席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专家座谈会


2021年10月19日,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在南京召开座谈会,共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城乡建设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缪昌文出席并发表致辞。缪昌文院士表示,面对新发展、新格局,国际绿色建筑联盟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持续扩大影响、踏实推进工作,发挥联盟专家智库力量,积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助力全面推动绿色城乡建设、共建可持续人居家园。(信息来源:“国际绿建联盟”微信公众号)


(六)周绪红院士出席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大会


2021年12月13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大会在济南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周绪红出席并发表《关于工程标准的几点思考》主旨报告。周绪红院士总结回顾了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历程,针对工程建设标准工作存在问题,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中国标准必须提高编制质量与水平;第二,中国标准必须支撑智能建造的发展;第三,中国标准必须与国际标准协调发展。周绪红院士对中国标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进一步提出6点建议:一是加强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二是促进中外标准互认;三是打造使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海外标杆工程;四是完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五是推动中国工程咨询“走出去”;六是采用核心技术联动标准国际化进程。(信息来源: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网)


(七)陈湘生院士接受《中国日报》采访


2021年1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陈湘生,就极端天气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影响、如何保护大湾区基础设施系统等问题接受《中国日报》记者专访。陈湘生院士表示,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城市群人口、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城市群面临的风暴潮、洪涝、三角洲沉降和地质灾害等风险不断加剧,对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未来,除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有望承担更多的功能,比如商业用途、应急运输以及减少碳排放等等。为此,陈院士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地下设施防灾的审查标准,为未来城市地下空间担负更多的功能提供保障。(信息来源:“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二、科技成果


(一)国土空间规划报告


2021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吴志强在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年会上作《国土空间规划》主旨报告,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1)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义构成与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包含三个最重要要素:自然、空间、规划。其中,客体是空间,主体是规划。空间规划有5个关键环节:目标愿景、路径选择、发展动力、沟通决策、评估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第一要义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2)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问题。


第一,知识体系支撑不足,常会陷于就事论事;第二,编制中对文明发展的空间规律认识不清,不能够把文明作为主体服务对象,空间作为支撑底板,就没有办法来做空间规划;第三,规划编制的理想导向、问题导向、规律导向不明。


(3)回归空间规划的历史性跨越。


空间规划的历史性跨越共有五重:第一重,从“形合”到“神合”,真正合一的规划,要追求目标思想的高度统一,落到在价值观的统一,在各个系统中进行空间落位和空间互动;第二重,从“数量”到“效益质量”,很多人评价空间规划,要么只讲经济,要么只讲生态,但事实上每一个国土空间规划都应该是这块土地与文明发展过程中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同合成;第三重,从“土地”到“以人为本”,没有人的地是荒地,没有人的城是鬼城,忽视人的智慧空间是空谈;第四重,从“划线”到“空间永续”,不能将空间规划等同于“划线规划”,简单划线、简单再划线,而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尊重城市生态发育规律;第五重,从“载体”到“生态文明”,文明空间一定是复合空间,包含五个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设施生态+创新生态+数字生态。(信息来源:“WUPENiCity”微信公众号)


(二)智慧立体停车创新技术


立体停车设施作为停放车辆的空间,容易标准化,完全可通过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实现快速建造,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委员唐大为率研究团队研发出两项立体停车设施建造技术:


(1)适用于地上停车设施建造的模块化装配技术。


以一个停车空间为基本单元设计出车厢模块,模块以钢结构为承重骨架,集成消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车厢模块可与不同的停车传输设备进行组合,形成规模不同、形式多样的立体停车设施,如巷道堆垛类、平面移动类,以及垂直升降的“大桥箱”类、“圆形塔库类”等。模块通过机械设备吊装、螺栓连接即可,大大缩减停车设施的建造周期。


(2)适用于地下停车的超深井盾构建造技术。


该项技术集成应用德国最新开发、专用于深井建设的VSM垂直盾构机。VSM设备主要由沉降机组、伸缩式铣挖臂以及泥水分离系统组成,具有掘进速度快、施工场地小、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安全可靠、质量稳定等特点。VSM超深井掘进技术与停车单元模块装配式技术、5G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地下集约化、自动化停车。(信息来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


三、专家建言


(一)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智慧不仅仅是数字和技术,智慧是在城市遭遇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冲击后,应该去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提升。能否在冲击发生后形成一套抗灾预估预评的治理体系取决于城市的自主学习能力。


“韧性城市”这一概念在世界上已经历经20多年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到了超越单个城市的时候。单个城市“韧性”,周边城市都是“脆性”,这种情况可能性并不大。如今,应该是一群城市共同“韧性”,城市群落共同“韧性”发展。(信息来源:新华网,专家采访《吴志强:让城市有“韧性”更有为》)


(二)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健康应当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在此基础上,应当考虑建筑能效、功能关系配比等使用效率方面的问题。最后,应当注重建筑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对美学与文化层面的追求。以上三个要素是衡量一个建筑是否是高品质建筑的标准。


在建筑层面,建筑师应将人在建筑中的舒适度与体验感放在首位,从健康、高效与人文三个要素实现高品质建筑建设。同时,不断优化相关的政策机制及既有建筑的运营技术标准,以深入、扎实的行动助力建筑领域减碳目标的实现。(信息来源:“国际绿建联盟”微信公众号,专家访谈《孟建民院士:着眼建筑健康 实现全方面人文关怀》)


(三)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要互相支撑。政府的数字化、智能化会带动城市智能化发展,城市智能化也会提高政府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只有不断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数字政府建设,让两者互相支撑,海量的数据跑起来,更好发挥价值,才能让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无论是建设智慧城市还是数字政府,都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筹推进、共建共享。广东在这方面做在全国前面,让数据在政府服务和治理上充分发挥作用。(信息来源:南方日报,专家访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城市如何数字化?要有好“路”还要有好“车”》)


(四)曲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市建科委委员):


深圳已经在大规模布局对应空间的土地,来配合香港北部都会区战略的实施。深港两地目前的口岸管理模式,已不太能满足新形势下的融合力度需求。深港两地要打破只有产业合作的局限,未来中部的河套地区将成为最关键的试点。(信息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综研视点《深圳将划地支持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