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建科汇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简讯第006期

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1-12-01

第006期

工 作 简 讯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一、市建科委要闻


(一)杨胜军同志与市建科委委员专家研讨交流共同推进深圳市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11月11日上午,市建科委在设计大厦召开深圳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市政府党组成员杨胜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孟建民院士以及侯兆新、叶青、樊则森、曲建、倪绍文、孙占琦、庞小朝、侯文军、何晓晖、刘建、方东红、姚卫城等委员专家参与研讨。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主持会议。市住房建设局副局长宋延,市建筑工务署副署长黄起,市住房建设局建筑市场与招投标监管处处长林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市住房建设局建筑市场与招投标监管处副处长姚巍,市国资委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杨胜军同志表示,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是未来推动我市建设行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影响行业生态变革,对行业具有颠覆性影响。请各单位高度重视、加强学习、认真落实。他强调,建设行业必须转型升级,而且是“换道超车”,不是“弯道超车”。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杨胜军同志提出,要向制造业学习,以标准化、集成化、产品化思维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要以先行示范标准推进智能建造,开展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深化应用;要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大力推广工程总承包,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要向华为学习,建立建设工程项目智能化质量管控认证体系;要重点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打造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行业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会上,各位院士、专家围绕工程建设和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未来发展方向、行业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攻关、优质产业和企业培育等方面热烈探讨,提出了很多既富有远见,又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


宋延副局长表示,本次会议对于推动我市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住房建设局将认真研究吸纳,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希望市建科委继续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市建科委主任办公会在住建应急指挥中心召开


2021年10月29日下午,市建科委主任办公会议在住建应急指挥中心召开。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主持会议。市住房建设局副局长、市建科委常务副主任委员薛峰,市建科委首席顾问李荣强出席会议,市住房建设局勘察设计与建设科技处处长、市建科委秘书长王宝玉,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相关专业委以及市建科委秘书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绿色建材与循环利用、工程结构与质量安全、宜居社区与住房、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城市基础设施、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委的组成人员名单,并就市建科委相关人员增补和调整事宜进行了研究讨论。


会上,薛峰常务副主任委员就市建科委工作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将10个专业委组成人员名单对外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提升专家公信力;第二,在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委下设消防安全专业委,为我市城市消防尤其是城中村加固改造方面提供技术支撑;第三,充分发挥专业委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的“领头雁”作用,加强对专业委整体运行的统筹管理;第四,完善市建科委运行机制,特别是会议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鼓励委员专家积极主动为政府决策贡献聪明才智。(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三)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成立大会暨专题学术交流活动顺利举办


2021年10月19日下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成立大会暨专题学术活动在深圳博林圣海伦酒店举办。本次活动由市住房建设局、市建科委指导,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主办,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主任委员孟建民,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教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副主任委员王晓东等出席会议,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相关委员专家、市建科委秘书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宣读了《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组建成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的通知》,随后进行聘书颁发和依托单位揭牌仪式。


洪海灵副主任委员发表致辞。他表示,建筑设计行业是特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设计之都”享誉全球。在新时代成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意义重大。希望专业委各专家委员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提供支撑,弘扬“设计之都”文化,打造“深圳建造”品牌。


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城市设计与总设计师制实践”、“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建筑”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积极为深圳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工作建言献策。


孟建民院士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工作进行了部署:一是要推动建筑设计制度创新,繁荣建筑创作,做好相关政策技术咨询工作;二是要积极参与重大建筑项目评审,开展建筑评论;三是要组织启动城市设计管理调研工作,反馈存在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宣传城市设计有关政策措施;四是实施专业委轮值主席工作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位委员专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信息来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

(四)市建科委举办“钢结构建筑及其生老病死”技术交流会


为促进我市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加强钢结构建筑全寿命周期建造及运维技术交流,2021年11月1日下午,市建科委在住建应急指挥中心举办“钢结构建筑及其生老病死”技术交流会,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委员侯兆新作为主讲嘉宾。会议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主持,市住房建设局房安处,市建筑工程质监站、市政工程质监站、检测中心,市建科委各专业委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近500人在线观看直播。


侯兆新大师以自己承担过钢结构建筑项目为依托,分四个部分阐述钢结构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生老病死,首先介绍钢结构建筑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以北京鸟巢、深圳赛格大厦、福建欣佳酒店三个钢结构建筑为例,讲述了有关建造(出生)、运维(中年生病)、消纳(非正常死亡)的故事。侯大师指出,当前制约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包括:第一,PC结构钢筋连接困难,这是一个对建筑安全的信任问题。第二,钢结构住宅推广难,其实这是市场定位问题,钢结构住宅要抛开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束缚,适合做空中花园、大阳台、豪宅。第三,装配式建筑产业化体系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关键是要实现产业化通用体系,以结构体系为例,抗重力结构构件可以实现通用化标准产品,抗侧力结构构件可以采用高性能减隔震产品。


岑岩执行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召开“钢结构建筑及其生老病死”技术交流会,是市建科委落实市住房建设局主要领导倡导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重要举措。请各参会单位认真研究吸收,贯彻落实覃伟中市长关于对标制造业、积极发展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智能建造和建筑机器人等建设科技前沿技术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推进各自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委员动态


(一)孟建民院士等委员专家出席第三届活力与魅力城市立体空间多维更新国际学术论坛


2021年10月16日,第三届活力与魅力城市立体空间多维更新国际学术论坛在深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孟建民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复杂型城市设计与总设计师制》专题演讲。孟院士结合团队多年来对城市设计问题的思考与实践,分析并总结了城市高速发展下产生的复杂型城市设计难题。他表示,复杂型城市设计正是基于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城市设计的广义概念,一种设计结合实施管控的综合性理念,它以总设计师制度作为制度载体和实施策略,系统性地解决复杂性城市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委员王泽坚作题为《立体城市的认知更新》演讲。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指导下,依托制度和政策创新,系统性、理性组合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才能达成建设一个高密度而宜居的城市的目的。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深圳)有限公司中国区建筑设计副总裁、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委员钟兵作题为《立体街市编织公众生活》演讲,探讨如何利用紧凑的空间代价,提升城市效率和品质的同时,释放高密度带来的高能量,最终回归人的感知与舒适性。(信息来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搜狐网)



(二)庄惟敏、周绪红、岳清瑞三位院士出席2021中国钢结构大会


2021年10月11-13日,2021中国钢结构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出席会议。


庄惟敏院士在会上作《设计定义未来》主题报告,岳清瑞院士作《聚焦双碳目标 推动智能建造 构建钢结构行业发展新格局》主题报告。其他专家也围绕钢结构建筑应用、智能建造、高性能钢材应用、国际交流合作、行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言献策。(信息来源:“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



(三)聂建国院士、岳清瑞院士出席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十五届学术交流会议


2021年10月16日,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十五届学术交流会议在张家口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出席会议。


聂建国院士作题为《装配式结构的创新与实践》特邀主题报告,从装配式结构需要关注的问题,装配式结构的创新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岳清瑞院士作题为《建筑与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诊治》主题报告,从推动建筑与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诊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分享。(信息来源:“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


(四)王家远委员参加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投资评审中心学术交流会


2021年10月29日,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委员王家远受邀参加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投资评审中心学术交流会,并作题为《迈向智慧建造》主题报告。


王家远委员在报告中分享了制造业从工业化和信息化方面给建筑业带来的启示,以及发达国家在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方面的经验与可借鉴之处。他指出,我国装配式建筑和智慧建造发展迅猛,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以BIM技术为抓手,实现信息共享互用是提升资产价值的核心。要实现智慧建造方式,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构建全链条的产业化法律保障。此外,技术、市场、政策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信息来源:工程管理专业委)


三、科技成果


(一)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丁烈云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1年第4期撰文,题为《我国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考》,阐述了智能建造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文章简要内容如下:


(1)智能建造领域技术进展。


1.面向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工程软件。当前,我国工程软件存在整体实力较弱、核心技术缺失等诸多问题,呈现出“管理软件强,技术软件弱;低端软件多,高端软件少”的局面,市场份额较多被国外软件占据。


2.面向智能工地的工程物联网。我国工程物联网应用主要关注建筑工人身份管理、施工机械运行监测、高危重大工程管控、现场环境监测等方面,这些仅能产生中等程度的价值。如何提高工程物联网使用价值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化工程机械。我国在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上虽有一定突破,但在打造智能化工程机械所必要的元器件方面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工程机械整体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局面。


4.面向智能决策的工程大数据。我国工程大数据应用流程未能打通,数字采集未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数据存储和分析也缺少标准化流程;当前主流数据存储与处理产品大多为国外产品;工程大数据仅初步应用于劳务管理、物料采购管理、造价成本管理、机械设备管理等方面。


(2)我国智能建造发展的重点任务。


应坚持推进自主化发展,遵循“典型引路、梯度推进”原则,通过补短板、显特色、促升级、强优势,研发智能建造关键领域技术。工程软件加强“补短板”,解决软件“无魂” 问题。工程物联网积极“显特色”,力争跻身全球领先。工程机械大力“促升级”,提升“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水平。工程大数据及时“强优势”,为持续创新奠定数据基础。


(3)对策建议。


在管理机构层面,加快建设一批建造产业创新基地,打造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链条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企业层面,坚持以应用为主导开展技术研发,加大研发投入,技术应用单位应与技术研发单位开展产业链协同合作,建立智能建造合作生态。在高校及科研机构层面,探索符合智能建造创新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支持科技人才开展独立性、原创性研究。(信息来源:“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


(二)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王建国院士与其他院士领衔,由东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科技成果主要如下:


(1)城市发展永远都是“进行时”。


一方面,城市总是处在新陈代谢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另一方面,历史文化传承也必须坚守,这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大事。项目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寻找建筑文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多尺度的整体传承路径,二是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2)要解得了乡愁,也要看得见未来。


今天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阶段,我们在城市里应该在遗产价值判定基础上,提倡“应保尽保”。但是也不能说一座新房子都不能盖。城镇建筑遗产为什么要多尺度保护?对于本体的建筑,我们要研究建筑的“延年益寿”,考虑结构耐久性和补强修复技术、房屋材料的退化机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治小病,防大病”的预防性干预和保护等。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群,尺度就不一样了,我们还要考虑当代人的使用,必须把活态的社会状态纳入保护对象。到了城市这个级别,要考虑的就更多,甚至包括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3)解决古建聚落保护中的“一揽子”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再生是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层次内容。经过对全国多座城市开展的针对性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研究,研发面向街区-建筑多尺度保护对象评价优选的“动态决策支持系统”(DDSS)和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全新工作流程。(信息来源:百度新闻网)


四、专家建言


(一)庄惟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绿色技术不仅仅是高科技,而是应该更多地将适宜技术应用于广大的乡村地区。应当充分尊重各地特有的建筑文化与建筑空间形态,有效结合绿色理念,真正将绿色科技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信息来源:“国际绿建联盟”微信公众号,专家访谈《庄惟敏院士:前策划后评估体系下的绿色建筑新探索》)


(二)肖绪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碳达峰、碳中和”落脚到建筑行业,除了建造过程中减碳,还与建筑运营的节能、拆除的材料便捷再生利用和清洁能源使用量等直接相关。建筑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和方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必须强化基础研究,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应重视绿色建造及碳达峰的专业技术和普及教育,具体实现途径为强化绿色建造意识、践行绿色建造思想、重视全民教育、绿色建造教育思想应在专业技术教育中得到全面体现等,才能推进绿色建造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任务。(信息来源:“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微信公众号,专家访谈《肖绪文:绿色策划是绿色建造的基础 绿色设计是建成绿色建筑的关键》)


(三)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一个国家是社会、经济、人口、历史、文明和生态在一个特定空间里的整体。它是一个底盘,孤立地考虑城市或者自然都是片面的。做国家空间治理,不必纠结于城市还是自然。我国的空间治理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开拓生态文明的历史需求,应把所有的空间要素都考虑进去。(信息来源:“城市信息模型CIM网”微信公众号,专家访谈《吴志强院士:CIM与城市未来》)


(四)周绪红(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城市与自然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应该抓住国家城市更新和提升的窗口期,进行系统性变革,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强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引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来源:新华网,周旭红院士在第四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五)郭仁忠(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城市交通尽可能利用道路交通资源满足居民自由出行需求。在现有条件下,基于流量动态感知,实行可变限速,目的是协调道路与道路之间的关系,使得能够达到全局的最优,提高整体的出行效率。基于中心化的计算来调控,在足够算力的支撑下,实行预约出行,我们相信在已知的条件下实行路径全局优化,应有空间。这意味着交通体系、社会出行行为是一个交通方式的变化。(信息来源:盖世汽车资讯网,郭仁忠院士在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论坛上的主题报告《城市道路交通全局优化路径探讨》)


(六)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


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的良好载体。“建地铁就是建城市”,未来把更多的公共空间建在地下,人们的生活会更好。(信息来源:“建筑杂志社”微信公众号,院士专访《陈湘生院士的“基建赤子心”》)


(七)曲建(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副院长、市建科委委员):


对于前海此次扩区,可能很多人只是理解成一个空间的扩张,而没有想到其功能的扩展。前海扩区之后,一是将科技创新的能力包含进来,二是其海陆空一体化的设计,把空港范围一并纳入进来,为整个香港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及深圳利用前海平台进一步扩展到内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可进一步推动前海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于科技创新领域上,可以和香港携起手来进行一系列探索。(信息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综研视点《两个方案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提速》)


(八)谷明旺(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委员):


建议进一步研究推广适合深圳市的外墙被动式节能技术,淘汰南方地区采用外墙内保温、以保温砂浆抹灰为主的做法。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非砌筑免抹灰”的要求。(信息来源: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


(九)何宛余(深圳小库科技有限公司CEO、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委员):


希望对所有类型的建材产品规格的数据结构进行标准化,进一步推动实体建材产业的信息化和质量管控,协助推动更大范围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从而解决因建材合规性跟踪缺陷(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所导致的潜在人为灾害问题、更好地计算绿色建筑的低碳表现等。(信息来源: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