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建科汇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简讯第005期

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1-10-11

第005期

工 作 简 讯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一、市建科委要闻


(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专题会议要求发挥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作用


2021年9月10日上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专题会在住建科研楼应急指挥中心召开。提及建设科技创新工作时,会议强调,“坚持以技术提升、科技赋能为重要支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思维新技术,发挥好建设科技委员会作用,切实提升建筑业整体的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推动科技强安、科技提质”。(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双碳时代下的绿色建筑之路”主题论坛顺利举行


2021年9月28日,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科委)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双碳时代下的绿色建筑之路”主题论坛在建科大楼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市建科委指导,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市建科委首席顾问李荣强,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叶青,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宏等出席会议,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处室及事业单位、市建筑工务署、各区(新区)住房和建设局、各区(新区)质监站以及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岑岩执行秘书长宣读了《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组建成立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的通知》。随后,李荣强首席顾问、洪海灵副主任委员为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颁发聘书,并为专业委依托单位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揭牌。


洪海灵副主任委员作会议致辞。他指出,当前深圳市亟需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发展机遇,以先行示范标准深入推进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为推动深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他提出,希望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各位专家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推动绿色低碳建筑各项前沿技术研究,积极为深圳市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工作建言献策。


在“双碳时代下的绿色建筑之路”主题论坛上,李荣强首席顾问、李晓江大师、叶青委员依次作《“双碳”背景下,深圳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发展与更新》《点绿成金的探索-生态文明背景下建设领域双碳思考》的精彩报告。专业委员会袁磊、唐振忠、王东、章海峰、谢士涛等5位委员围绕“双碳背景下深圳绿色建筑发展的机遇”进行沙龙研讨,共同探讨绿色城市、绿色建筑如何应对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三)市建科委大讲坛(第004期)“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处置学术交流会”在住建应急指挥中心召开


为强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推动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9月23日上午,市建科委在住建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召开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处置学术交流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中建二局华南分公司总工程师刘培作为主讲嘉宾。会议由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主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房屋安全管理处处长胡毅军、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处处长乌晓光、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处处长陈朝晖、重点项目建设处二级调研员戴运祥,深圳市房屋安全和工程质量检测鉴定中心主任邓涌、深圳市住房保障署总工何凯红等出席会议,市住房建设局相关业务处室及事业单位、各区(新区)住房和建设局以及市建科委各专业委员会相关负责同志近50人参加会议。


交流会上,胡毅军处长简要介绍了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处置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赛格振动事件发生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市住房建设局等相关部门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按照“科学、精准、严肃、稳妥”的原则,组建了由岳清瑞等5位工程院院士和勘察设计大师等参加的专家组,协同17家权威技术机构,全面细致开展相关应对处置工作。这次技术调查处置结果,将为我国工程诊治,尤其是超高层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事故诊治和应急处置提供宝贵经验。


刘培总工程师介绍了基于BIM等新技术对桅杆进行科学有序拆除的全过程情况。岳清瑞院士作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专题报告。岳院士详细阐述了事件调查组织情况、大厦振动原因调查分析、大厦结构安全性、大厦振动消除措施分析等内容,调查结论如下:桅杆风致涡激共振和大厦及桅杆动力特性改变的耦合,造成了赛格广场大厦的有感振动。赛格在设计荷载范围内和正常使用情况下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可继续使用。岳院士指出,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处置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得益于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本次调查是世界超高层建筑最精准的事故调查之一。


岑岩执行秘书长在总结中指出,召开赛格广场大厦振动事件技术调查处置交流会,是市建科委落实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主要领导倡导创建“学习型机关”的重要举措。赛格事件处置的经验做法,将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提供重要支撑。后续市建科委将进一步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推动科技引领、科技强安、科技提质,为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四)市建科委赴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调研


为推进工程结构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筹建工作,推动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9月3日上午,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率队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开展调研并座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勘察设计与建设科技处、市建科委秘书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会上,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简要介绍了本单位创建过程及科技创新开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在既有建筑智能诊断、绿色建造等专项领域以及在赛格广场大厦振动调查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


洪海灵副主任委员对该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做法与经验表示高度肯定,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该公司继续发挥在建筑智能诊断、绿色建造、钢结构建筑、建筑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特长与优势,开展更多前沿、关键核心技术课题研究。二是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重点企业、重大创新平台在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方面的交流合作。三是希望该公司作为工程结构与质量安全专业委员会的依托单位,为市建科委及专业委员会工作提供必要支持,积极组织专业委员会专家为深圳市工程结构与质量安全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委员动态


(一)孟建民院士出席深圳第十七届文博会活动“可持续·智设计——数字创意设计论坛”


2021年9月25日,深圳第十七届文博会活动“可持续·智设计——数字创意设计论坛”在深圳湾人才公园求贤阁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孟建民出席上午的“碳中和目标下的可持续设计”圆桌论坛并发表建言。孟院士认为,过去讲低碳、零碳,以为是工程师的事,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大家都认识到建筑师对于低碳、减碳、零碳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建筑师在做方案的过程中就必须把绿色、节能、双碳的目标贯彻到设计当中,以低技为主、高技为辅,并且要对项目进行跟踪,提升和进一步研究运营及后期阶段的节能、低碳、绿色。(信息来源:“南方plus”新闻客户端)

(二)聂建国院士、岳清瑞院士线上出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化专题调研会


2021年9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行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标准化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座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线上出席会议。会上,聂建国院士、岳清瑞院士分别在标准编制工作方式、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编制、标准国际化战略、团体标准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网)

(三)郭仁忠院士出席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


2021年9月25日,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WICV)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主题为“引新荟智 绿创未来”。在大会主论坛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郭仁忠作题为《城市道路交通全局优化路径探讨》的精彩演讲。他表示,要解决交通问题,应该追求城市道路交通的全局最优,换句话说就是要提升整体通行能力,而不是个体的通行速度。(信息来源:网易网站)

(四)樊则森委员受邀参与《世界建筑》杂志“改进建筑60秒”活动


近日,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建科委委员樊则森参与《世界建筑》杂志“改进建筑60秒”活动,并发表《建筑师要引领建筑科技的创新发展》主题演讲。他表示,在当下的建造活动中,建筑师仅对蓝图负责,很少关注建造方式和建造过程。执业建筑师很少具备能够从设计阶段管控到建造完成、交付使用全过程的服务能力,仅满足于形式上的创意。建筑师将退化为“造型师”,不再参与建造过程的策划和运行,在建造产业链中的作用被淡化,价值被低估。这是当代建筑师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科技与产业革命新的时代背景下,他认为建筑师们要积极参与变革、做出改变,应该抛弃蓝图思维,树立产品思维;抛弃理念附会,回归技术理性;抛弃一元独大,坚持系统整合,努力在“设计+建造”的全产业链中完善执业素养,凸显价值创造能力,成为建筑科技进步的行业引领者,从而找到建筑学面向未来100年发展目标的新机遇。(信息来源:“世界建筑”微信公众号)


三、科技成果


(一)密度与城市


近日,“观筑GUANZHU”公众号刊登了深圳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委员汤桦作为主要作者的文章《密度与城市》。主要成果如下:


(1) 高密度城市化的底层高可能性。


当下的城市发展中,“高密度发展”很容易和“建筑高度”划上等号。深圳的超高层建筑数量相对较多。巴黎保持了全城50米以下甚至以37米为主体的城市建筑高度;伦敦超过50米的建筑不过600余座,超过100米的建筑仅37座;纽约超过100米的建筑也仅达到770座。而城市密度,按每单位平方公里计算,深圳为8759人,纽约为12819人,东京都15575人,巴黎26067人每平方公里,也远超出深圳去除了非建成区域之后计算得到的18853人的密度。这些案例说明城市加密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模式,得到作为全球都市的活力,同时也能维持便利以及相对舒适的城市居住环境。


(2)高密度城市的现状和前提。


深圳面对的挑战都指向一种珍惜土地的价值观:公共绿色出行的效率需要有大量的人口依托,生态的文明需要以节地的方式利用城市空间,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增长以及结构需要大量的中产阶级以及灵活的建筑空间来应对变化。这些课题也反过来对城市密度的优化方案有更高的要求和水准。


深圳必须成为走在现代化发展前沿,以资源高度聚集作为前提的世界城市。当前深圳的城市片区被车行道路严重切割,公共空间、商业空间以及居住空间的可达性都有很多的提升空间,这些微型连接体系的完善会对城市内部的活力以及价值会有巨大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良性效果,同时也对城市管理体系和公民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城市软件升级以及社会进步的另一个契机。坪山作为一个新区,在没有低密度低效率开发的条件下,有强大的动力来尝试高效的城市结构尝试,来完善深圳成为一个以创新产业和金融产业为核心的世界都市体系。(信息来源:“观筑GUANZHU”微信公众号)


(二)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轨道交通建造集成管控关键技术研究


近日,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委员王家远及研究团队承担的“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轨道交通建造集成管控关键技术研究”科研课题,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课题依托深圳地铁 14 号线项目,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以项目管控数据流为主线展开技术攻关,创造了统一平台多层级多用户同时访问、施工建造过程全要素实施监测、项目数据及时分析与可视化展示、施工建造模拟与控制等多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场景。主要研究成果:


(1)基于数据共享的项目管控流程体系设计,创新应用 B/S 架构、微服务、WebGL、BIM+GIS+IOT、大数据、云部署等信息技术,开发集团多层级、多项目、全要素、全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建造集成管控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横向贯通及纵向穿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的数字化和智慧化管理。


(2)通过BIM 模型轻量化引擎、三维模型动态数据加载、数据格式转换及坐标系配准、GPU 虚拟化与加速、云原生等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实现了深圳地铁14号线项目BIM、倾斜摄影、地质模型等多源异构数据在GIS平台中的加载、融合、虚拟建造、可视化呈现。


(3)通过重新编制适应轨道交通 BIM 计量模型的映射规则和扣减规则、成本文件及构件间的关系,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版BIM for Revit算量计价软件,创新实现了构件级三维算量、安装算量、智慧计价以及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该研究成果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全要素集成管控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自主控制,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业内科技创新标杆并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信息来源:工程管理专业委)


四、专家建言


(一)李荣强(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近十年深圳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持续较快速增长,2020年深圳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1919万吨,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25.2%,高于全国平均值的22.9%,可以说,深圳建筑领域碳达峰已成为深圳市碳达峰的关键所在。


在优化建筑的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上,有三大主要任务措施,一是太阳能光伏规模化利用。2022年至2030年,累计新建太阳能光伏板面积不少于780万平方米,2031年至2035年,累计新建太阳能光伏板面积不少于1570万平方米;二是清洁电力与电气化。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提高建筑用能中清洁电力消费比例,积极研发并推广生活热水、炊事高效电气化技术与设备;三是直流建筑与储能。开展电网友好型建筑建设示范,推广基于直流供电的建筑规划、设计技术,鼓励建设以“直流建筑+分布式蓄电+太阳能光伏+智能充电桩”为特征的新型建筑电力系统。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是建筑领域乃至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最核心要素,将重构城市能源结构,创新建筑能源系统,变革能源供需模式。建筑行业从事者不仅要求是资源的高效利用者,更需要成为资源价值的创造者。


(二)李晓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城市内高楼林立,大量建筑看起来很时尚,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耗能的建筑方式,安全性也不高。因此在城市建设领域、居民的城市生活领域和交通领域产业领域,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源头。


在我国大城市当中,深圳是第一个率先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推进转型发展的城市。过去10多年,深圳一直是我国城市绿色低碳的领跑城市,既有先进的理念,也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比如,深圳这几年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新技术产业,较好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减少碳排放量。


绿色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准则,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实施,助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流选择,建设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美丽城市,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实现绿色城市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同时,要建立全生命周期、全成本的绿色技术评估体系。


(三)叶青(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建科委委员):


如今数据中心在建筑内部,而今后建筑便是数据中心,人住其中。数字化转型在城镇化当中,为避免过度数据化,在合适的路径和“双碳”背景之下,人的方式也是必须关注和探讨的。


深圳建设行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要走A-G的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将A(Architect建筑师/Ai人工智能)、B(Block module模块建造/Block chain区块链)、C(Carbon碳排放/Cloud云平台)、D(D esign/Data大数据)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推动E(Eco balance生态平衡)、F(Fund/Fortune金山银山)、G(绿水青山)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H(Happiness/Healthy幸福健康)。


建筑领域“双碳”转型发展之路需要思维突破、认知更新,让城市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回归本源,以政府善治为龙头、以人文引导为灵魂、以市场推动为动力、以技术革新为保障。同时,转型还需赛道变化、路径突围,中国双碳行动必须创新换赛道,抓住中国城镇化的机遇期,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高质量建筑。此外,转型还需要技术创新、实践王道,采取数字化绿色AG模式,依托数字与绿色的平衡优化实现绿色生态。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背景是在生态文明时代下,关键路径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袁磊(深圳大学教务部主任、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副主任委员)


深圳在推进绿色低碳方面,政策法规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在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的推动之下,深圳的绿色建筑特别是在“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建筑,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绿色低碳技术,极有可能推动下一次建筑学科的重大变革。而我们相信,这次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包括建筑设计师的转型,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五)唐振忠(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委员)


2021年,我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和《深圳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的基础上,开展《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发展条例》修订工作。新的绿色建筑条例中作了一些新规定:第一,所有新建建筑项目(含工业建筑)必须达到新国标一星级的要求,政府投资的办公建筑或者各种资产投资的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都要达到新国标二星级的要求;第二,规定了一些性能指标,包括节水、节能、噪声、隔声性能等,这些指标须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的要求;第三,广泛细化绿色建筑产业支撑、人才培养的措施。


除了修订《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外,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对2018年颁布的《深圳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重新立项修订,对建筑节能提出更高要求,预计于2022年初颁布。此外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将继续严控建筑的耗能水平,包括开展节能监察、对老旧建筑耗能进行限额管理和促进节能改造等。同时开展绿色城区建设,并对当中的重点片区提出超低能耗相关要求。


(六)王东(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委员)


一些国际城市的绿色低碳经验值得深圳借鉴并用于碳达峰路径研究,例如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欧洲城市;尤其是日本,尽管老年化日益严重,但是他们绿色低碳与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深圳是先行示范区,但同时也是需要经济发展大户。深圳要在碳减排方面继续领先,难度非常大。但我认为深圳仍然有很大潜力。比如在降低建筑耗能方面,可以从独立用户的耗能转换为共同生产单位的耗能。同时,想方设法把生活舒适度的提高与用能脱钩。允许必要的用能,但必须是来源于绿色能源。因此,深圳未来发展之路,就是控碳控排放,而不影响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舒适度。深圳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利用碳排放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工具和手段,探索一条全新的碳达峰研究路径,为国内其他城市乃至国际城市提供先锋典范。


(七)章海峰(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委员)


从行业角度来看,“双碳”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资源,那么出现了新的资源必定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和新的商业模式,诸如减排交易、碳汇、碳评估或者是碳技术转化等。


建筑业在“双碳”战略中是主战场,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实践:第一是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未来建筑应当是一种科技的、绿色的、产能的生物体;第二是加大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使得未来建筑更加智能化。


(八)谢世涛(深圳证券交易所营运服务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成员):


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全生命周期,设计和建设期一般是5-6年,运行期很可能是50年。然而物业管理的合同期一般只有3-5年,这样会导致部分设施设备带病运行甚至是停用。因此,物业管理的水平、建设方对项目运营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绿色建筑能否有效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