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建科汇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工作动态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简讯第003期

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发布时间:2021-08-05

第003期

工 作 简 讯

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一、市建科委要闻


(一)薛峰常务副主任委员主持召开市建科委主任办公会


2021年7月15日上午,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科委)主任办公会议在设计大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市住房建设局副局长、市建科委常务副主任委员薛峰主持,市建科委首席顾问李荣强、副主任委员洪海灵出席会议,市住房建设局勘察设计与建设科技处处长、市建科委秘书长王宝玉,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长岑岩以及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专业委、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市建科委秘书处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隧道与地下工程等4个专业委组成人员名单,并就市建科委提出的2022年度市住房建设局课题选题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


薛峰常务副主任委员对新一届市建科委的前期工作予以肯定,并对市建科委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继续完善市建科委各项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二是发挥市建科委的智库优势,围绕国家战略、深圳发展重点,深入开展更多前瞻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三是鼓励市建科委专家为我市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创新出谋划策,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推动建设行业转型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成立


2021年7月17日上午,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中集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在新时代广场举行合作共建深圳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仪式。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洪海灵,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市建科委执行秘书处长岑岩等出席了活动。


洪海灵副主任委员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有利于集聚应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方面资源要素,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资源分配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有利于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平台。未来市建科委其他专业委还将依托相关成员单位,设立更多技术研发机构,以强化市建科委的科技研发职能。


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技术研发中心是在市建科委、市住房建设局的统筹指导下,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市中集建筑设计院联合共建的技术合作研发机构,也是市建科委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专业委的下设机构,致力于开展钢结构模块化建筑行业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为本市钢结构模块化建筑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信息来源:市建科委秘书处)


二、委员动态


(一)王伟中书记专题调研我市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建科委主任委员张学凡、委员叶青陪同


2021年6月2日下午,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赴建科大楼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主题进行专题调研,原市住房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建科委主任委员张学凡,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建科委委员叶青等陪同并出席调研活动。建科大楼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自主设计的绿色办公建筑,融合4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为推动建筑领域减碳提供了有效示范。王伟中书记实地考察大楼整体设计建造情况和节能效果,并听取绿色建筑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碳减排情况汇报。他强调,绿色建筑大有可为,要大力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抓好示范推广,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勇担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以先行示范标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二) 陈湘生院士受邀出席深圳市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座谈会


2021年6月16日,深圳召开院士及战略科学家座谈会,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陈湘生出席座谈会。


陈湘生院士在座谈会上建议,打造城市群空海地全覆盖一体化安全智能平台,融合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实现对风险做到事前有效预控决策、事中迅速应对、事后高效救援。


王伟中书记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深圳在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的责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是深圳肩负好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关键支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持续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


(三) “5·18”赛格大厦振动事件处置最新进展


2021年7月15日,赛格大厦振动事件处置取得最新进展。市住房建设局组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岳清瑞、陈湘生、聂建国以及相关专家、权威技术团队组成的专家组,通过大量测试和分析论证,并经多方复核,赛格广场大厦在设计荷载范围内和正常使用情况下主体结构是安全的,可继续使用。通过对风致振动与结构累积损伤的重点分析,专家组认为:桅杆风致涡激共振和大厦及桅杆动力特性改变的耦合,造成了赛格广场大厦的有感振动,拆除桅杆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桅杆原有的防雷、航标功能可在桅杆拆除后在楼顶重新布设。拆除工程将于近期择机实施,并同步开展损伤修复工程,有效工期约32天。(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发布》)


(四)丁烈云院士在P20中国建造(2021)管理创新峰会发表演讲


2021年6月3日至4日,P20中国建造(2021)管理创新峰会在南京盛大召开,来自全国建筑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数字建造 管理领航”的会议主题,针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何更好地融入企业管理,先进管理如何更好地驱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丁烈云通过线上方式,作了题为《发展智能建造与数字经济》的在线主题演讲。丁院士结合“十四五”规划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发展新机遇,介绍了推进智能技术与先进工业化建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工程建造新模式,重点分享了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的重要内容。智能建造包括“一软、一网、一硬、一平台”四大内涵:“一软”就是软件定义工程产品,“一网”就是要实现工程要素的智能感知与泛在互联,“一硬”就是工程机械自动化、智能化,“一平台”就是工程主体和要素的交互与协同。(信息来源:搜狐网)


(五)岳清瑞院士、金典琦委员出席2021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高端论坛


2021年7月20日,2021公共安全与职业健康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岳清瑞,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建科委委员金典琦出席会议。


会上,岳清瑞院士以《工程诊治与智慧运维》为题,系统介绍了城市安全智能体架构,随后从城市发展与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典型案例阐述工程诊治的定位及重要意义。金典琦委员以《深圳天空地智能监测体系建设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市城安院的智能监测体系建设、以及“InSAR沉降监测、LiDAR高精度测绘、IOT智能感知”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及其实践成效,并表示市城安院未来将努力建立国家级创新载体和关键技术集成平台,打造行业成果转化高地,引领行业技术和产业发展。(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


(六) 王家远委员出席深圳市全过程咨询工程研究会行业交流会


2021年6月11日下午,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委员王家远应邀出席深圳市全过程咨询工程研究会行业交流会。王家远委员指出,信息化、物联网、工业化将引领建筑业未来发展,作为立足深圳本土的工程管理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好平台优势,集合专家力量,重点针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政策落实、工作机制、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切实解决方案,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推进深圳建设行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持续转型,不断提高深圳建设领域全产业链的建造水平、建造效益、建造品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深圳建造”品牌。(信息来源:工程管理专业委)


三、 科技成果


(一)深汕湾智苑、科技园项目EPC总承包项目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建筑工业化及智能建造专业委成员郭文波牵头完成的“深汕湾智苑、科技园项目EPC总承包项目”BIM设计文件,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BIM组三等奖。


深汕湾智苑、科技园项目EPC总承包项目突破性地采用BIM+EPC推进模式,在BIM应用贯穿设计、施工并向运维辐射的同时,搭建基于BIM的EPC项目管理体系和平台,将BIM从应用维度上升至管理维度,充分利用BIM数据实现设计管理、进度管理、招采管理、建设管理等EPC核心模块,创造了本项目10个月结构封顶的奇迹。项目主要亮点包括:


(1)基于BIM的信息化EPC管控体系。利用BIM全过程及全专业优势,使BIM项目负责人与EPC项目经理形成项目管控双核,项目的决策、执行及实施等均以信息化为基础来推进。


(2)自主研发的基于BIM的EPC项目管控平台。平台以文件、进度、招采、设计、施工、成本、运维七大管理模块为基础,高度整合技术和管控层面的各类碎片化信息,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基于BIM+MAPXUS室内导航技术。利用BIM模型与MAPXUS室内地图数据平台整合,提供全方位室内地图、资产监控、安全监督、停车场汽车搜索等智慧建筑功能。


(4)数字化智慧工地鹰眼监管技术(360 Eagle Eye技术)。360 Eagle Eye技术可对项目建设现场实行智能全息监控,实时比较BIM模型与现场360°全景拍摄,准确以四维模式跟踪墙、门、窗等构件位置和施工进度。


(5)基于XR的精装修现场交底。利用BIM模型创造“工程级”精度的VR虚拟样板房,并将机电点位、隐蔽工程等模型植入从而完整交付使用方,为运维预留接口和提供基础条件。(信息来源:郭文波)


(二)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复杂环境的功能环保型路面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近日,深圳市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运行维护专业委推荐专家郑志刚参与的科研课题——《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复杂环境的功能环保型路面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通过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课题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方法,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技术,开展了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湿热气候、重载和超载严重复杂环境的上面层排水抗滑、中面层抗车辙、下面层抗裂功能环保型路面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其主要创新点有:


(1)沥青混合料细观空隙结构与排水特性研究。该项目开展沥青混合料的细观空隙特征研究,把“粗骨料空隙填充法(CAVF)”引入到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当中,构建出最佳的骨架空隙结构;建立了排水沥青混合料的渗流数值模型,分析了排水沥青路面的排水能力,提出了排水抗滑功能型沥青混合料目标空隙率的确定方法。


(2)沥青混合料抗车辙细观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温多雨重载交通的复杂环境,自主研发了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快速检测评价软件,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改进型贝雷法—细观指标双重标准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3)沥青混合料抗裂细观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沥青磨耗层混合料设计思路,开发一种常温未成形时具有高渗透性,固结后又有高强粘结能力的新型喷洒型材料。(信息来源:郑志刚)


四、专家建言


(一)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如何解决清洁能源发电储存与输送的问题,是未来绿色建筑等领域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这也促成了新基建领域中“特高压”的产生。应当把低碳、减碳、零碳甚至碳汇概念纳入下一步城市更新、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改造过程中去。(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际绿建联盟》)


(二)肖绪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城市群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仍将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机遇。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具备环保优先、资源节约、高效优质、用户满意四个要素。


企业的精益化管理是从点滴做起,把最简单的事情做规范,做标准也非常重要。精益化建造做好了,就为后续的绿色建造、国际化建造、智能建造打下基础。(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三)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绿色建筑讲的是世界普通话,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听得懂。想要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补齐传统绿色技术的短板。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世界舞台也非常活跃。如今,数字化新时代到来,传统依赖于能源资源与环境消耗的发展方式需要改变,应以更少的资源索取实现更高的建设成效,这对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国际绿建联盟》)


(四)孟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市建科委名誉主任委员):


对于建筑师来讲,“建筑何为”是一个哲学性的终极提问。面对愈趋多元的世界,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应可能是多解的也是多义的。在做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应回归本原、回归理性、回归到“建筑服务于人”。同时,因为建筑师会受到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条件束缚,所以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继续保持建筑创作的实验性。(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孟建民本原设计》)


(五)陈湘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


超大城市(群)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地震、台风、洪涝等。提高城市的韧性,其核心就是要让组成“城”的各类建筑物,包括能源、生态等系统在内的所有基础设施,在遇到这些风险挑战以及破坏之后可以快速恢复,希望能够把城市的风险进行普查建立帐本。(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


(六)岳清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市建科委副主任委员):


我国钢结构推广应用的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高性能与高效能钢材应用;二是提高钢结构部品部件和体系的标准化;三是设计、制造、安装全流程数字化,关键工序智能化;四是培育专业化设计团队。(信息来源:建筑杂志社)


建筑与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要做到“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消纳”,工程诊治与运维要通过创新措施,从感知、识别、评价方面实现智能诊断和智慧运维,为打造城市运行监测、灾情预报、应急处置和信息共享的智慧应用指明方向,提升城市全场景治理现代化能力。(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


(七)王清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市建科委委员):


过去10多年的发展,使得绿色建筑在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产业联动方面具备了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双碳”目标达成的最优路径之一,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碳减排,助力整个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八)王晓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市建科委委员)


目前我国钢筋桁架叠合板的生产效率较低,经济优势不明显,且支撑方式不统一、不科学,容易造成浪费;虽然采用先进流水线,生产出筋叠合底板,但是生产效率不高,经济优势不明显。设计是决定叠合楼板经济性的关键,各类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深入研究,加大工程推广力度。(信息来源:微信公众号《预制建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