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建科汇 今天是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观点与实践

【专家寄语】黄力平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

来源:深圳建设科技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5-23

黄力平

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过去二十年,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用能与碳排的持续增长,由建筑建造导致的原材料开采、建材生产、运输以及现场施工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 20%以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绿色交通”,与其他城市客运方式相比,碳排放量是最低的。因此,充分发挥绿色交通的低碳优势,提升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结构中的出行分担率,是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驱动力。 本人从事轨道交通和建筑业多年,在如何探索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新路径上有几点想法供业内专家、同仁参考: 第一,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倡导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优先、用地优先、资金优先。以人民群众高品质的出行期待为目标, 构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定制公交等多种公共交通形式无缝接驳的多层次城市交通出行系统,在规划阶段落实互联互通、快慢车等多种行车组织模式的研究,打造便捷、高效、低碳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提升绿色交通分担率。 第二,合理规划和控制未来建筑规模总量,加快开展“结构加固+精细修缮”模式研究。深圳市轨道交通即将面临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的转变,而轨道交通建筑作为“百年工程”,有必要发展建筑寿命监测、诊断、评估、维修改造新技术,探索低碳的建筑延寿和功能提升路径。 第三,建筑废弃物的无烧结再生资源化将成为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有必要结合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在轨道交通领域加快研究,建立建筑废弃物在资源化生产与工程应用中全周期的碳减排效应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优化车辆基地等的建筑用能结构,推进能耗计量、统计及碳排放监测,因地制宜增加城轨碳汇。 第四,将建筑用能模式和系统形式的低碳转型纳入建筑节能专项发展目标。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突破,建筑物的顶层、立面的能源化、生态化成为可能,可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建筑与光伏的一体化,充分利用建筑屋顶和垂直外表面,增强建筑自身的可再生发电量,同时,发展“直流配电+分布式蓄电+光伏+智能充电桩”的柔性建筑用能系统,解决电力实时供需不匹配问题。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能源供给侧结构变革以及“双碳”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深圳城市建设各领域的能源消费应以低碳能源转型为目标,制定相适应的发展路径,实现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两个方面的转变,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达成。